在地下建筑工程中,防水設計是確保工程質量與使用壽命的關鍵環節。“防、排、截、堵相結合,剛柔相濟、因地制宜、綜合治理” 的原則,猶如指南針,為防水設計指明方向。同時,遵循 GB55030 - 2022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要求,是保障防水效果的基本準則。
“防” 是從源頭阻止水的滲透,通過合理選擇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藝,在建筑結構表面形成有效的防水層。“排” 則是利用排水系統,將滲入的少量水有序排出,避免積水對結構造成損害。“截” 是在地下工程周圍設置截水帷幕等設施,截斷地下水的來路。“堵” 是針對已出現的滲漏點進行封堵,防止滲漏擴大。剛柔相濟,是指剛性防水材料如防水混凝土與柔性防水材料如防水卷材、防水涂料配合使用,取長補短。剛性材料能提供穩定的結構強度,柔性材料則能適應結構的微小變形,更好地發揮防水作用。
混凝土結構自防水作為根本,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當混凝土本身做好了,沒有孔隙和裂縫,或少有裂縫,且密實性更高時,其抗水滲透的能力大大增加。這不僅要求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上嚴格把關,選用優質的水泥、骨料等原材料,還要在施工過程中加強振搗、養護,確保混凝土的施工質量。例如,在一些大型地下商場的建設中,通過優化混凝土配合比,添加合適的外加劑,有效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滲性能,減少了因混凝土自身缺陷導致的滲漏問題。
以外防水為輔,防水卷材、防水涂料等其他防水材料依屬于混凝土結構主體之上,進一步增強防水效果。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延伸性,能在混凝土結構表面形成連續的防水屏障;防水涂料則能填補混凝土表面的細微孔隙,與混凝土緊密結合。在實際工程中,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、地下水位、建筑結構特點等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防水材料和施工方案,是實現防水效果的關鍵。
在經濟合理方面,雖然高質量的防水設計和施工可能在前期投入較多,但從長遠來看,能有效減少后期因滲漏導致的維修成本、設備損壞成本以及對建筑使用功能的影響,避免因滲漏問題引發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,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地下建筑工程防水設計需全面貫徹設計原則,嚴格遵循規范要求,以混凝土結構自防水為核心,合理運用其他防水材料,做到定級精準、方案可靠、施工簡便、耐久適用、經濟合理,為地下建筑工程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。
漏了嗎公眾號
朗凱奇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