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建筑修繕領域,面對滲水、積水等問題,“以排為主,以堵為輔” 是一種科學且行之有效的策略。這一策略強調了排水的主導地位,同時合理運用封堵手段,二者相輔相成,從而實現對建筑病害的有效治理。以下將結合具體的修繕方法,深入探討這一理念的實踐應用。
確定地面高低走向是實施 “以排為主” 的基礎工作。在修繕前,需對建筑內部及周邊的地面情況進行詳細勘測。通過精確測量和分析,明確地面的高低起伏,找出水流的自然流向。這一步驟至關重要,因為只有準確把握地面高低走向,才能合理規劃排水路徑,引導水流順暢排出,避免積水現象的發生。例如,在一些老舊的地下室修繕中,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,可能導致地面高低不平,積水難以排出。此時,通過確定地面高低走向,重新設計排水坡度,使積水能夠迅速流向排水口,有效解決了積水問題。
開孔泄壓、開槽排水是 “以排為主” 策略的關鍵環節。當發現建筑存在滲水或水壓過大的情況時,開孔泄壓可以及時釋放內部壓力,防止結構因壓力過大而受損。同時,開槽排水能夠為水流提供明確的通道,加速排水速度。在實際操作中,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開孔位置和開槽走向。比如,在墻體滲水的情況下,可以在墻體底部適當位置開孔,讓滲入的水通過孔洞排出。然后,沿著水流方向開槽,將水引導至排水系統。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快速排除積水,還能有效減少水對建筑結構的侵蝕,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。
局部注漿修補,將大面積滲水集中至小范圍滲水,則體現了 “以堵為輔” 的理念。在排水工作完成后,對于一些仍存在滲水的部位,需要進行局部注漿修補。通過向滲水部位注入特殊的注漿材料,使其在縫隙中固化,形成一道密封屏障,阻止水的進一步滲透。這種方法并非全面封堵,而是有針對性地對小范圍滲水區域進行處理,避免了因過度封堵而導致的排水不暢等問題。例如,在處理屋頂裂縫滲水時,先通過排水措施將大部分雨水排出,然后對裂縫進行局部注漿修補,將原本大面積的滲水問題集中到裂縫這一小范圍區域,再進行精準處理,從而達到良好的防水效果。
“以排為主,以堵為輔” 的修繕策略,通過確定地面高低走向、開孔泄壓和開槽排水以及局部注漿修補等方法的綜合運用,能夠有效解決建筑滲水、積水等問題。在實際修繕工作中,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,充分發揮 “以排為主,以堵為輔” 策略的優勢,確保建筑的結構安全和正常使用。同時,這一策略也體現了科學、合理的修繕理念,為建筑修繕領域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。
漏了嗎公眾號
朗凱奇公眾號